(中国这十年)衣食住行变化中,佤山人品味生活新滋味
中新社云南沧源6月13日电 题:衣食住行变化中,佤山人品味生活新滋味
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
12时35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起飞,13时45分便降落沧源佤山机场——位于中缅边境的佤山与昆明的距离已“近在咫尺”。但在10年前,这段路需要耗费约10倍的时间。更久远的72年前,佤族头人们首次走出佤山去到北京,更是用了约3个月的时间。
如此巨变,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公坎村老支书三贵常感恍若隔世。在他小时候,佤山——以沧源与西盟为中心的佤族聚居区,还是原始、贫穷、落后的代名词。
“那时,大家住的是茅草房,上面住人,下面养牛,一下雨就漏水。种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,一到缺粮时,就得上山找吃的。”儿时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艰难生活,在老支书心中留下深深印记。
后来,随着兴边富民工程、佤山幸福工程、“直过民族”脱贫攻坚计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,及抗震安居、产业培育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提升、村寨环境整治、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,佤山脱贫步伐不断加快。2019年4月,沧源正式脱贫出列,佤族民众告别千年绝对贫困。
如今,在衣食住行的变化中,佤山人正品味着生活的新滋味。
从沧源县城出来,约半小时车程就到了勐董镇龙乃村。这个离边境线仅200米的佤族村寨,已建成为现代化的边境小康村。宽阔的柏油路通村到户,一栋栋新居干净整洁。村内鲜花锦簇,还配备有篮球场、活动室、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。
有着“蜗居”茅草房经历的赵志军一家,如今住在15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内。家中宽敞明亮,通电通水通网络,家具家电一应俱全。
“再不怕刮风下雨了,吃水也不需要往外背。”谈起10年来的变化,赵志军最大的感触就是住得越来越舒适。
变化远不止此。曾经,吃饱饭对佤山人来说都是大问题;如今大家也有了减肥的烦恼。过去,去趟省城需要步行好久才能坐到车,一路辗转多地,也没有火车飞机;如今,随着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、大理至临沧铁路通车运营,佤山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。
更可喜的是,得益于茶叶、坚果、养殖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,及“一村一品”等项目的推进,佤山人有了更多可以持续增收的产业。
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村民、佤族妇女赵安群就很自豪,因为吃上“旅游饭”,过上月入千元(人民币,下同)的稳定生活。
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赵安群所在的班鸽村正在探索“农旅融合”。这里的绿水青山、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佤族风情,吸引各地游客。赵安群和丈夫,一个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队,一个开起观光车。
“除了有土地流转费、景区务工收入和合作社分红外,我还开了个小卖部。”赵安群告诉记者,她做的佤锦背包,一个就可以卖上200元。
日子越来越好,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佤山。“95后”陈瑞大学毕业后,就选择回到龙乃村,成为一名讲解员。家乡的巨变,让她不再那么向往大城市。
共350户1397人的龙乃村,在校大学生高达56名。陈瑞称,大家回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,都觉得能把所学用到建设家乡上才更有意义。
“过去10年的变化,让我们相信:下一个10年,一定更好。”陈瑞如此憧憬着佤山的未来:村寨越来越美,产业越来越兴旺,生活越来越幸福,人越来越进步。(完)
|